好戲開鑼

京劇形成

京劇形成京劇流派京劇戲類表演特點深耕臺灣
   

       京劇是中國眾多地方戲中的一種。從清代中葉開始,隨崑曲的衰落,各種地方戲曲劇種便日益繁盛。至清末時,已形成眾彩紛呈的局面,比如川劇、皖南花鼓戲、粵劇等等。但是京劇在眾多的地方戲中,卻是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京劇的歷史並不很長,但它卻吸收了中國戲劇發展很多優秀的東西。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徽調)、漢劇(楚調)、昆曲、秦腔、京腔,可說是聚百家表演藝術於一堂,融會本地語言,然後形成的一個新劇種。京劇約於清光緒年間(一說道光年間)形成於北京,迄今約有二百年。

   

        談到京劇的形成,必須從徽班(通稱皮黃戲)進京談起。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慶徽班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在北京受到熱烈歡迎。徽戲的劇目不但題材廣泛,而且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徽班藝人不但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而且注意順應觀眾的要求。徽班的進京,為京劇的形成準備了初步的條件。但只有徽班,京劇還無從產生。漢戲的進京,促成了京劇的最後生成。


 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四大徽
班進京,促使京劇萌芽。

漢戲是流行於湖北漢水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漢戲在乾隆末年傳入北京。徽戲和漢戲在進入北京之前,相互之間已有很多交流和影響。漢戲演員進入北京後,沒有單獨組班演唱,而是搭入徽班。徽漢合流為京劇的最終形成創造了條件。

漢戲的主要聲腔為西皮和二黃。在漢戲的影響下,徽班的演出逐漸發生變化,由諸腔雜陳,變為以具有新特點的皮黃腔為主要音樂形式。在唱念上,吸收一些北京字音,從而增進了與觀眾的交流,使徽班的演出具有了統一的語音標準

慈禧太后親自監造德和園三層戲台
慈禧太后親自監造德和園三層戲台

       

1790年開始,經過五、六十年的孕育,18401860年間,京劇終於從徽班中誕生。無論在劇本,還是在聲腔、音韻、表演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音樂上,形成以皮黃為主。在劇本上,京劇的題材範圍擴大,有關政治、歷史的主題成為創作熱點。京劇的劇本浩如煙海,現在保存下來的劇本有五千餘種。

畫師沈蓉圃以彩色繪製京劇著名演員的劇裝畫像

   

京劇自形成至今,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約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清光緒六年(1880)左右,為京劇孕育形成期。

(約自光緒六年(1880)至民國六年(1917)左右,為京劇發展成熟期。

(自民國六年(1917)左右起,京劇發展趨於鼎盛,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才因日本侵華關係,由盛而衰。

(自民國二十七年(1938)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左右,由於抗日和國共之爭影響,產生盛衰的不同情況 。

() 19421967年間,共產黨為了讓政治口號、思想,廣泛、深入各地,將京劇改革使京劇有了一段特殊的發展。

(自民國七十八年(1989)起,兩岸逐漸展開的文化交流活動,帶動了平()劇的新發展。

 

        
        京劇的形成和逐漸成熟,主要是徽戲和漢戲得以溶匯於一堂,而又能在北京這個歷史都城多方面繼承古老戲曲藝術傳統的機會。一是藝術家革新、創造的才能和他們始終不脫離民間演出,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和支持;二是由於宮廷貴族的愛好,這些帝王公侯們為京劇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支持,促進演唱技藝和舞台藝術的提升。

 

參考資料:
蘇桂枝著,《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文史哲出版,2003
文化大學中國戲劇系http://www2.pccu.edu.tw/CRMDCD/data/c01.htm/研究小組整理
圖片來源:
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典藏http://digiarc.tcpa.edu.tw/1_1_1_1.html


 京劇融合各地戲曲而形成新劇種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