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核色變
【三哩島核災】
發生事故
   1979年3月28日發生在美國賓州三哩島核電廠(Three-Miles Island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其核電廠第二號機發生事故,主給水泵突然跳機。一連串的機械與人為失誤使反應爐爐水降低,冷卻系統失效,導致爐心的熱無法有效移除,而使反應爐心燃料熔毀將近一半。主要的機械故障為緊急主給水泵無法打開,緊急輔助水無法送入蒸汽產生器,只好洩壓灌入冷卻水來冷卻爐心熱量。但工作人員後來忘了將釋壓閥關閉,導致反應爐冷卻水大量流失,加上運轉員誤判冷卻水流失事故的信號,直至發現真實情況作爐心補水時,反應爐已損壞至不可修補的地步,大約有47%核燃料融化。

TMI-2機組爐心融毀的示意圖
TMI-2機組爐心融毀的示意圖。

事故後果  
  事故發生之後,幾乎所有放射性物質都被滯留在反應器或輔助廠房之內,沒有洩漏到外面的環境。所以對於電廠周圍居民的健康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泄漏事故造成核電廠二號機嚴重損毀,直接經濟損失達10億美元之鉅。


左邊是事故後永遠停機的TMI-2機組,
左邊是事故後永遠停機的TMI-2機組,右邊機組仍在發電。

教訓與經驗
  三哩島事故是核能工業第一次重大打擊,尤其事故發生的原因除了機械故障之外,還牽涉嚴重的人為疏失。所以美國核管會事後推動一系列改革,除重新檢討系統設計外,特別注重避免人為疏失與機械故障,這些改善經驗都大幅提升我國電廠的安全效能。另一方面,這次事件也印證了圍阻體(是防止放射性物質外釋最重要的外層防線,它由超過2公尺的強化鋼筋混凝土構成,把反應器及密閉冷卻水循環系統通通納入它的防護範 圍),的確可以發揮功能,將爐心熔毀後所釋出的放射性物質包封住,不讓它排到外界環境中,把環境的衝擊和民眾的輻射傷害減到最低。三哩島事件使得核能界全面檢討核能電廠的安全運作模式,運轉人員的臨場應變對核能電廠安全的重要性,電廠控制室的人機介面(是指人與電腦之間建立聯繫、交換信息的輸入/輸出設備的介面)需要改善,這些改善措施直接提昇了電廠的安全。 三哩島核電廠有兩個反應爐的圓柱體保護殼
三哩島核電廠有兩個反應爐的圓柱體保護殼。

三哩島核事故後工作人員進行清理工作。
三哩島核事故後工作人員進行清理工作。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核能學會http://www.chns.org/index.php/2014-07-16-21-24-29/5-2014-04-22-06-34-41
維基百科-三哩島事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93%A9%E5%B2%9B%E6%A0%B8%E6%B3%84%E
6%BC%8F%E4%BA%8B%E6%95%85

圖片來源: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38678
維基百科-三哩島事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93%A9%E5%B2%9B%E6%A0%B8%E6%B3%84%E
6%BC%8F%E4%BA%8B%E6%95%85
維基百科-核子動力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0%B8%E7%94%B5

top


底線
臺北市大安國民小學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最佳瀏覽尺寸 800 x 600 & IE 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