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 在事故發生後的數小時之內,容易因體外與吸進肺部輻射性物質而威脅健康;尤其是最危險的輻射性物質碘131,容易被人體甲狀腺吸收。 中期 在輻射物停止排放後的一個月之間,輻射物進入水源及食物中,一旦人體吸入附著在地表和飄浮在空中的輻射,或食用遭污染的水源與食物,也將影響健康,最危險的是碘131。 後期 事故發生後的數年至數十年之間,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輻射性物質銫137的體外曝露需要警戒。輻射線進入人體以後會隨機侵入身體各組織器官,因此而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
參考資料: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網站http://www.aec.gov.tw/webpage/radtown/default.php 圖片來源: 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處 http://wapp4.taipower.com.tw/nsis/web/science0.htm http://wapp4.taipower.com.tw/nsis/web/science4.html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1/03/110315_qna_radiation_health.shtml 慈濟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539%3A2011-03-15-13-46-22&catid=153%3Ahelpjapan&Itemid=452&lang=zh 環境資訊中心-日本輻污食品事件(下)──標準與風險http://e-info.org.tw/node/97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