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台灣的史前文化


長濱文化


後山歲月工作室
http://tour.001.com.tw/photos/TD/CB/8s-hole/
埋藏的家園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preHistory/site_7.html

      『史前長濱文化』之遺址,目前已掘出史前人類文物計有石器、骨角器、獸魚骨等約四萬
件,長濱文化的年代,根據先陶文化層出土木炭標本測算的碳十四年代已累積有五個之多。
其中四個是出自潮音洞上層先陶文化層,其年代都相當接近,提示長濱文化結束的年代大約
在距今五千年前。但出自乾元洞的一個碳十四年代則超過一萬五千年之久。再加上潮音洞有
更深層的先陶文化層之發現,考古家相信八仙洞遺址的長濱文化不但持續時間很長,而且可
能有早晚期之分。 TOP↑

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
http://twstudy.sinica.edu.tw/twstudy/history/text/point4_3.html

        這是繼大坌坑文化之後,興起於台北盆地北側的地方性文化。主要 遺址包括台北市圓山
遺址上文化層、芝山岩遺址上文化層、關渡遺址下 文化層,八里鄉大坌坑遺址上文化層,五
股鄉慈法宮遺址上文化層,中 和市尖山遺址;大致分佈淡水河兩岸及新店溪下游的河岸階地
,並可能 沿著基隆河谷分佈到基隆港口附近的海岸平原。根據碳十四年代顯示, 這個文化的
年代可能從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開始,而在距今二千年左右 消失或轉變,從新石器時代中期
一直到晚期續時間很長,達二千年以上 ,但是文化相貌卻改變很少。 TOP↑

卑南文化


文化考古
http://www.cca.gov.tw/Culture/museum/anti/sec4.htm
        
        分布於臺東平原、花東縱谷和臺東海岸山脈南部以至恆春半島,以臺東市南王里卑南遺
址最具代表性。民國六十九年,由於東線鐵路改道、拓寬並設立卑南新站等工程,使得卑南
遺址的大量石棺墓葬群暴露出來了。經過臺灣大學考古隊的十多次搶救發掘,獲得了大量的
文化遺物和若干建築遺存。遺物包括石棺中的陪葬品和各文化層中的日用品。
前者器形大都完整,有陶罐、陶壼、陶杯和陶紡輪等陶器,以及石質或玉質的頭飾、耳飾、
頸飾、胸飾和箭頭、矛頭以及鑿器等。後者則多殘破,有陶罐、陶紡輪和陶環,以及石刀、
石矛、石鐮、石鏃、石針、石斧、石網墜、凹石和石棒等。

        建築遺存包括立石結構、鋪石地面、砌石牆和砌石圈等。卑南遺址的面積超過三十萬平
方公尺,不但是二、三千年前的大聚落,也是目前在臺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當時這裡
的居民,以榖類農業和狩獵採集為主,居屋為石砌長方形,屋外有儲藏結構,聚落內可能有
製陶和製玉等工藝的作坊,男女成年時有拔牙的習俗,人死後可能行室內葬,而且社會上可
能已有了貧富和社會地位的分級。 TOP↑

十三行文化


文化考古
http://www.cca.gov.tw/Culture/museum/anti/sec4.htm
十三行博物館http://www.sshm.tpc.gov.tw/

        主要分布在臺灣北部地區海岸和臺北盆地,以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為代表。該遺址
因為受到〔八里污水處理廠〕建廠工程的破壞,而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進行
了大規模的搶救,出土了大量文化遺物和遺跡,豐富了我們對於這個文化的認識。

        十三行文化的陶器,以紅褐色夾砂陶罐、瓶、缽和盆等為主,質地堅硬,大多飾以方格
、菱眼;圓圈、刺點、平行線等幾何形花紋,與晚近臺灣北部的凱達格蘭族和蘭陽平原的噶
瑪蘭族所使用的陶器甚為相似。石器不多,僅有凹石、石鎚、石支腳和石紡輪等生活用具。
骨角器主要是裝飾品和矛、鏃和魚鉤等。大多數生產工具和武器可能是以鐵製做。十三行遺
址出土的煉鐵遺跡,說明當時的居民已具備了煉鐵的知識和能力。

        這個文化的聚落主要是位居海邊和河湖邊,房屋可能是木造干闌式的,居民以種植稻米
等穀類作物為生,但是捕魚、採貝和狩獵仍然是重要的生活方式。他們也與臺灣島內和島外
其它人群,包括漢人,進行交易;交易的物品包括漢人的銅器、銅錢和瓷器,以及金、銀、
銅和玻璃飾物等;十三行遺址即出土了唐宋時代的漢人銅碗、銅錢和瓷片。在埋葬的習俗方
面,流行側身半屈肢,頭向西南的葬式。 TOP↑

 

大安國小 大安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