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家鄉的河川

台灣河川

節水三十六計

河川的流域和集水區

小水滴可以匯聚成小水流,許多小水流再匯集成河川。對於一條河川,我們有時會聽到有關「流域」(大甲溪流域)或「集水區」(七家灣溪集水區)的說法,其實這兩個用詞所指的意義和河川範圍是不同的。

1.流域:
一條河川從出海口到上游許多匯入小支流的所有範圍,就是這條河川的流域。

2.集水區:
一條河川從匯入另一條河川的地方到其上游許多匯入小支流的範圍,就是此河川的集水區。
集水區的範圍比流域要來的小,它也有可能是某河流域中的一條支流流經的範圍而已。我們在介紹家鄉河川時,可以看一看,找一找家鄉位在哪一個集水區內,屬於哪一條河的流域,上游與下游分別有些什麼地方或溪流。
(資料來源:參考、改寫自王鑫《地形學》一書)
 

臺北盆地的河川與地形

臺北盆地外形略呈等腰三角形,範圍約與20公尺等高線一致,地形東高西低。大漢溪從西南方(樹林附近)進入臺北盆地,新店溪從南面(新店附近)進入,在萬華一帶與大漢溪合流。基隆河從東北面(南港附近)進入盆地,三條河流匯合後,稱為淡水河,從關渡流出盆地入海。

它的地形形成歷史分述如下:
◎約60萬年前,臺北盆地為沈積的海域。
◎約17萬年前,蓬萊造山運動使得陸地抬升,臺北、基隆一帶露出水面。
◎隆升的陸地長期以來受到流水、降雨等侵蝕作用,部份成為窪地。接著海水淹沒了部分窪地,同時其也有火山活動。
◎古新店溪發育而成,它一面侵蝕山區,也在下游地區堆積土石。
◎約6萬年前,臺北的地塊運動使得臺北斷層、山腳斷層、圓山斷層(約在盆地的三個邊緣)所包圍的三角形地塊陷落,陸續陷落了約300公尺,於是形成臺北盆地。
◎臺北盆地陷落後,積水成湖,也就是古臺北湖。
◎約4500年前,古臺北湖的西北邊丘陵(湖盆部份)被流經淡水的小溪流侵蝕切割,使臺北湖在關渡附近潰堤,湖水流出,湖底出露,窪地形成沼澤。
◎1694年(康熙33年)大地震,盆面又因地塊運動陷落5公尺,又形成臺北湖。當時湖面與現在的10公尺等高線位置相當,面積約150平方公里。
◎大地震後持續的堆積作用又使得臺北盆地露出水面。

(資料來源:參考、改寫自王鑫《臺灣的地形景觀》一書)

 

 

大安國小 大安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