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交通工具與生活

早期老街的交通工具

   日據初期,人們顯然還處於遠離機器的階段。沒有電視機、洗衣機、冷氣機,更別說現代化的全套電子產品了。那個時代的人,用腳走過他們的生活,用腳完成夢想。賣菜的人挑著擔子,一雙腳走遍街頭巷尾,一副嗓喊遍百尺之內。種茶的農人,花上一天半天的時間,挑著茶擔走向台北。擔內是空是剩,全憑機運。

  當時在街上的交通工具,可說是五花八門,什麼都有。「日據時期,老街附近還出現過二輪的黃包車,通常是用來載客的。」今年七十九歲的吳元榮先生對此記憶猶新,「至於牛車在當時,則多用來載運乾草、肥料、稻穀之類的東西。」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湖口老街當時曾出現過馬車!.「馬車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大概一、兩年就又沒有了,」吳永全先生說。據幾位老人家說法,是因為當時日本軍營就在附近,有一些馬就被牽來當坐騎。至於馬車的外觀又如何呢?「一頭馬,兩個輪子,一次可以載四、五個人左右。」吳永全先生緊接著說。老街出現馬車的時間,約略在光復前後。

  日據時期,全臺出現一種特有的交通系統,即老一輩人口中的「輕便車道」。「那時,老街的輕便車道設在左邊,就在這個位置……」吳元榮先生指著亭仔腳外靠邊的路面,一面生動地比劃著,一面詳細地解說。當時的輕便車道,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終了呢?「輕便車從『橫街』那裡開出,一直經過整條『新街』,再一路通往新湖口去。」吳元榮先生緊接著說。至於其痕跡,早就被重重的水泥覆蓋住,不復存在了。

   輕便車又稱手推台車,其軌道大多與火車鐵道平行,後來交通工具漸由輕便車演變為汽車,輕便車的利用也就逐漸減少。現在要到老湖口,新竹客運可說是很方便的選擇。其實在日據時期,日人早就開辦了「局營巴士」,讓老湖口能與外界溝通連結。現在的公路局,可說是由局營巴士演變而來。「光復後,公路局租用我們家一樓當停車庫,那時公車繞進來老街,一直開到三元宮廣場,再從那裡原路開回。」吳永全先生的公子,一邊說明,一邊指著他家與眾不同的平樑,「它是被打掉的,原本它跟其他問一樣,都是圓圓的拱圈,」他繼續說,「是因為公路局的車太高了,必須把拱圈打掉,公車才停得進去。」原來現址一七九號的平樑,不是因當初有此設計,而是有其後因。

行篇

  汽機車是現代人主要的交通工具,而石油是汽機車燃料的來源。以地球能源的存量來看,全球石油的總量估計為20兆桶左右,而現今全世界每年約消耗200億桶,如以這個使用度做估計,加上開發中國家的增加用量,預計再過70年石油就會消耗殆盡。

  如果去15歲的青少年而言,當他活到85歲時,就可能沒有石油可用。若要延緩石油危機的發生,人們需要未雨綢繆。做為一個生活者,您可以實踐下列的綠色行動:

 

 

 

大安國小 大安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