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初期,人們顯然還處於遠離機器的階段。沒有電視機、洗衣機、冷氣機,更別說現代化的全套電子產品了。那個時代的人,用腳走過他們的生活,用腳完成夢想。賣菜的人挑著擔子,一雙腳走遍街頭巷尾,一副嗓喊遍百尺之內。種茶的農人,花上一天半天的時間,挑著茶擔走向台北。擔內是空是剩,全憑機運。
當時在街上的交通工具,可說是五花八門,什麼都有。「日據時期,老街附近還出現過二輪的黃包車,通常是用來載客的。」今年七十九歲的吳元榮先生對此記憶猶新,「至於牛車在當時,則多用來載運乾草、肥料、稻穀之類的東西。」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湖口老街當時曾出現過馬車!.「馬車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大概一、兩年就又沒有了,」吳永全先生說。據幾位老人家說法,是因為當時日本軍營就在附近,有一些馬就被牽來當坐騎。至於馬車的外觀又如何呢?「一頭馬,兩個輪子,一次可以載四、五個人左右。」吳永全先生緊接著說。老街出現馬車的時間,約略在光復前後。
日據時期,全臺出現一種特有的交通系統,即老一輩人口中的「輕便車道」。「那時,老街的輕便車道設在左邊,就在這個位置……」吳元榮先生指著亭仔腳外靠邊的路面,一面生動地比劃著,一面詳細地解說。當時的輕便車道,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終了呢?「輕便車從『橫街』那裡開出,一直經過整條『新街』,再一路通往新湖口去。」吳元榮先生緊接著說。至於其痕跡,早就被重重的水泥覆蓋住,不復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