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的由來及問題

 

首頁 
歌仔戲的由來及問題 
歌仔戲的身段 
歌仔戲的角色 
歌仔戲的音樂 
歌仔戲的現況 
資料來源 

  

 

 

一、落地掃的本地歌仔

    歌仔戲的發生,至今雖不過百來年的歷史,卻由於初期可考文獻缺乏而充滿爭議。目前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此劇種源於蘭陽平原的「本地歌仔」,彼時農村生活中,鄉民以唱答山歌作為農閒時的娛樂活動,以民俗四句連的說唱內容為故事題材,借用車鼓戲的身段服飾及後場為表演形式,發展出純屬男性子弟的落地掃歌仔戲,著名的四大齣為《陳三五娘》、《什細記》、《山伯英台》、《呂蒙正》等文戲,其它如《金姑看羊》、《安安趕雞》、《雪梅教子》等,亦多有傳唱,內容極近民間通行的歌仔冊,表演時同樣唱多於白,且為聯歌體,由此可推知原始的歌仔戲與說唱演出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民眾口味與整體社會文化的變遷,本地歌仔如今已相當沒落,然於星期假日的羅東公園仍可發現其蹤跡,省立宜蘭商職亦有計劃地進行傳習保存。

 

二、歌仔戲大戲化

至少約於1920年代,歌仔戲即已大戲風貌流行於台灣各地。關於大戲化的過程與變遷樣態,至今亦眾說紛紜,僅能由田野資料得知流傳至西部大都市的舞台歌仔戲,與四平、九甲、亂彈、京劇均脫不了關係,其中後二者更產生至大的影響;歌仔戲班從不經意到有計劃地輸入亂彈及海派京劇的人才、戲碼、穿關等重要元素,不但培養了不同口味的觀眾,在日人禁鼓樂的慘淡歲月中,也養活了許多失業的大戲(外江、亂彈)藝人。當時新興的歌仔戲在內台獨霸天下,並由新劇吸收了不少表演手法,使得歷史劇(古冊戲)與胡撇仔戲逐漸明晰區隔,而各攬勝場,日場主打京劇藝人武功的歷史劇,及夜場主推歌仔戲自編劇目的家庭戲、愛情戲、倫理劇、胡撇仔戲,均普受歡迎,雖有如此風光局面,知識份子卻視之為洪水猛獸,欲除之而後快。

 

三、皇民化運動的打擊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厲行皇民化運動,歌仔戲被禁演,然而民眾對舊劇的需求仍強,便出現了一段背著日警偷偷演出的「青紅燈」時期,然而環境太過惡劣,大部分劇團不是解散就是改演新劇或日本武士劇,此時可說是政治箝制文化發展的黑暗時代。

 

四、戰後的內台戲及其周邊發展

戰後,歌仔戲班紛紛復甦,經歷了史上最燦爛的階段。全台登記有案的就有四百餘團,各地戲園林立,豪華的機關佈景,唱做俱佳的演員陣容,每一檔期十天的演出,不論城鄉戲台都能票房告捷,民間子弟的歌仔戲館也頗為盛行,極盛期的歌仔戲,又發展出許多不同空間與媒材的表演,包括歌仔戲電影、廣播歌仔戲、落地掃的賣藥仔團等,也都能吸引不同需求的觀眾,此外,許多團體或傑出演員受唱片公司之邀灌錄唱片,至今仍是相當寶貴的音樂資料。可惜極盛期的歌仔戲在十五、六年的風光之後,被新興的電影工業與歌舞團打敗而失去了舞台,以至於流入寺廟廣場,僅能依附於宗教慶典,從事儀式劇的演出。  

 

五、電視歌仔與戲野台戲

沒落後的歌仔戲,在民間宗教慶典中仍非常重要,由於人們咸信敬祝神明須以大戲來表達至高崇敬,一台兩、三萬元即可扮仙加日、夜戲的野台歌仔戲,便成為不可少的安排,由於演出環境惡劣,戲金又低,戲班為節省成本,便大幅縮減演出規模,以至於演出品質隨之大降,甚至在南部許多地區還盛行對嘴演出的「錄音班」,也有為招徠觀眾而兼做清涼歌舞表演的風氣。此階段歌仔戲可說是處於極尷尬的狀態,因為新興的電視歌仔戲擁有最高的收視率,然而廟口的野台戲演出卻往往拼不過露天電影的播放,此二者資源僅於早期有些微交流,後來三家電視台各自成立專屬劇團後,一盛一衰的景況就更加明顯。  

 

六、新的舞台歌仔戲與本土風潮下的發展

1980年代由一批民族音樂學者帶動的民俗藝術研究,使得歌仔戲的悲情命運產生相當大的轉變。她特殊的音樂內容與文化意涵,吸引了不少知識份子投入研究與學習的行列,並成立新子弟團體,政治上的解嚴,也助長了研究本土文化的風氣,舞台歌仔戲重新被期待與探索,公部門如文建會、文化中心等,亦開始介入歌仔戲的發展,入大劇院演出成為新的目標,即使沒有骹步手路的電視演員也紛紛推出舞台製作,此一風潮至今仍持續著,值得再做觀察。  

 

著作權(c)宇凡。保留所有權利。
birthday030582@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