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簡介
佛教是中國人信奉的宗教之一,也是影響東方民族最深的信仰之一。它起源於西元前2000年至1500年間印度雅利安人的吠陀教(又稱婆羅門教),其後又演變成沙門主義與影響佛陀(即釋迦牟尼)最深的耆那教。佛陀也成為後世所推崇的佛教界鼻祖。
佛教約在西元年初開始經由貿易之間的往返傳入中國,可說興起於東晉,而在唐朝開始進入它的黃金時代。唐代皇帝屢派僧侶前往西方印度取經並加以翻譯,像玄奘、義淨就先後自內陸、海路前往西方,隨後在中國更發展為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四個重要宗派。
唐朝在當時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遂吸引許多東亞國家前來效尤,其中,日本與朝
鮮(今韓國)歷代均有使者絡繹不絕的前來中國,除帶回中國的藝術和技術,也載回
不少革新的宗教觀念,並在日本、韓國發揚光大,成為兩國普及的宗教。其中,以
日本兩位宗教改革者最澄(Saicho)創立的天台宗,與空海(Kukai)創立的真言宗,對
日本佛教的影響最鉅。爾後,如教導人民淨土宗的法然上人 (Honen Shonin)與其弟
子親鸞(Shinran),以及傳授民族主義佛教的日蓮(Nichiren),對日本後代佛教界的
影響也很深。
此外,佛教勝地西藏,是在西元600年間,於拉薩興起一位統治者松贊干布(Songtsen Gampo),他曾派多位使者前往印度,將印度梵文經典翻譯成藏文;並在他統治期間,一位具有神力,名為蓮花生(Padmasambhava)的聖人,於拉薩興建第一座佛教寺─大昭寺,讓佛教得以在西藏紮根。
此後發展出不同的宗派,其中最有名的是格魯巴派(Gelugpa)或被稱為黃教的達賴喇嘛,是由宗喀巴(Tsongkhapa)在15世紀初所建立。其門徒根敦珠(Gendun-drup)被稱為達賴喇嘛的第一代祖師,他的繼承者則被視為他本人與觀世音的化身,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中國驅離第14代達賴喇嘛為止。
這樣從印度流傳,經中亞傳入中國、韓國、日本,以及由尼泊爾、西藏傳入蒙古者,稱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而由印度流傳於東南亞一帶,包括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國者,稱南傳佛教,以上座部佛教為主。
節慶儀式
佛教的禮佛儀式源自於早期佛教徒對釋迦牟尼(釋尊)的崇敬,漸漸擴及對其他的佛
、菩薩、諸尊與宗師的崇拜。經歷長久的演變,各宗派又發展出他們專屬的禮佛形
式而有相當程度的宗派差異,但將各種儀式混合使用的卻也屢見不鮮,某些儀式甚
至是所有教派所通用的。
雖然供奉儀式因各宗派傳統習俗而有不同的表現,但這些儀式都是為了表達感念及
超脫亡靈。舞蹈、樂聲、薰香和物品都被用來禮佛或當做供品;祈禱詞和經文則有
助於禪定與開悟。
不同宗派在不同國家的禮佛儀式,有著不同的慶祝方式。例如:
盂蘭盆法會 ~
每年農曆七月中旬在台灣舉辦的盂蘭盆法會,是佛教界的一大重要節日,又稱為中
元普渡。它起源於印度佛教僧侶結夏安居的圓滿日,及佛陀弟子目犍連(目蓮)為救
母親脫離地獄而設齋僧。後人為修持功德回向給現世父母,得以消除災難延長壽命
,讓七世父母均能脫離惡道,從而往生淨土,所以舉辦這樣的法會,打齋供僧,使
佛教弟子皆能遵循佛制。佛教界則將此日訂為「僧寶節」。
佛牙節 ~
斯里蘭卡第二大城坎迪(Kandy),在每年的七、八月間舉行為期10天的佛牙節活動
,是該國最重要的佛教節慶。因為坎迪(Kandy)有一座著名的佛牙寺,所供奉的正
是佛牙舍利,所以稱為佛牙節。節慶活動中有舞蹈、踩高蹺、耍火圈特技、旗隊和
化妝表演,以及華麗的大象遊行等。
佛誕日 ~
佛誕日又稱浴佛節,由於信徒們相信,佛陀誕生、證得正覺以及去世的日子,均在
不同年份的陰曆四月8日,佛教界便在這天舉行慶典儀式。一般佛教徒也在這天舉
行浴佛儀式,慶祝佛陀的誕生。馬來西亞佛教團體則將這一天稱為衛塞節。
經典教義
佛教思想隨著歷史的演變,依序發展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就其經典
教義思想說明如下:
原始佛教 ~
從原始佛教的觀點來看,佛陀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
。「八正道」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應
中道的宣說而立;「四諦」為「苦、集、滅、道」,用以解釋人類生命現象,以苦
諦為根本;「十二因緣」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
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包括過去、現在、
未來三世的生命循環過程;「三法印」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由
緣起思想為基礎所發展出來。
部派佛教 ~
佛陀逝世後,佛教逐漸分化,屬於部派佛教的「上座部」、「說一切有部」、
「犢子部」及「大眾部」,思想超越了原始佛教著重人生現象的範疇,而擴張到宇
宙現象去,分析的對象則有「五蘊」、「十二處」與「十八界」。
「上座部」以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來說明
宇宙現象,實踐方法與原始佛教一致,重視禪定的修習,認為心性本淨,一切法並
非實有;「說一切有部」承認「五蘊」所包含的三世存有概念,以及一切法都是實
有,偏向思辨、分析的傾向,不同於「上座部」重視的禪定傳統;「犢子部」主張
有「我」的思想,與其業力說有關,亦即承認有業報輪迴,有過去、現在、未來三
世的受報主體--「補特迦羅」;「大眾部」對佛的認知,大都朝向諸佛世尊皆出世
脫俗,亦即佛身是超越時空邊際的,佛力是絕對智能的,並尋求群眾的支持,對佛
的描述神聖,宗教色彩濃厚,具有較多的實利思想傾向。
大乘佛教 ~
大乘佛教應該是從部派佛教發展出來的,尤其是大眾部對大乘佛教的影響尤其深厚
,所謂大乘思想就是菩薩乘思想,為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菩薩階段。
「般若」是大乘佛教最早出現的思想,就是諸法性空的思想。此一思想是由部派佛
教自然發展出來,認為一切法、現象都沒有實在的本體。般若思想在大乘佛教的發
展中一直佔有相重要的地位,從寶積、華嚴、法華、維摩等經典的思想都是依據般
若來發展的。此外,濃厚的宗教色彩也成為大乘佛教的特色,對佛的概念就走向神
聖或神秘的境地,淨土思想也就逐漸地發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