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謠唸起來真是有「原味」,是民間文學的瑰寶。但是光唸仍不夠盡興、過癮,於是唸著哼著就唱起來了,成為民間傳唱的童歌或兒歌。這些曲子有的是隨著唸謠自然而然產生的,有的是有心人士把它慢慢收集起來譜上簡單的曲調而傳唱開來的。比如說著名台灣本土音樂家呂泉生、林福裕先生等人就曾採擷傳統唸謠而加以譜曲、成為傳唱一時的「搖嬰仔歌」及「板橋查某」等。
基本上目前流行的閩南語童謠在詞曲的產生上分為下列幾類:
一、完全不知詞曲由來,係祖先流傳下來的,這又分為可唱的及沒有曲調的,且又分全台灣的及地區性的。 二、詞是祖先留下的,但曲是後人編的,且知道是誰編的,這中間又分為保留原詞及修改過的詞意。 三、詞曲都是近代創作家編寫的,有名有姓。
第一類,當然就是傳統童謠。第三類當然就是創作童謠,而第二類的定位較為複雜,是新舊融合的創作,但不論第一類還是第二、三類,只要是用閩南語來傳唱的,都稱為閩南語童謠(也有人說成台灣童謠,亦有其立論基礎)。雖都各有不同的風味,但同樣的都芬芳醉人。
假如要說台灣創作童謠明顯的起跑點,那應該要追溯到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當年施福珍先生在員林家商擔任音樂老師,暑假的午後,他的午睡被幾名頑皮小孩子吵醒了,原來夏日炎炎把柏油路晒融了,赤腳粘到了腳:「點仔膠,粘到腳」。這樣一句輕鬆而押韻的童語,使他靈感大發,五分鍾以內,他完成了堪稱為閩南語童謠文藝復興之作───「點仔膠」。那天之後,施先生他蒐集、他編曲,一首首藉傳統唸謠而改編的閩南語童謠出現了,這些童謠並沒有在學校中教唱,卻在童子軍、救國團等社團中散播開來。為此,他遭到校方責問,因此而辭去了教職,他的後半生以改編、創作、教唱、推廣閩南語童謠為職志。簡上仁先生說:「他被大家尊稱為台灣童謠的園丁。
閩南語童謠蓬勃興起是這幾年的事,隨著本土文化的抬頭及母語教學的需求,閩南語創作童謠如雨後春筍。閩南語傳統童謠,傳統兩字非常廣泛又模糊。早自荷鄭時代,近到光復後,凡是沒有名分的閩南語童謠都屬於傳統童謠。所以在前面所說的三類中,第一類是純粹的傳統,第二類是改編的傳統,而令人感到有趣的是第二類遠多於第一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