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解析
首頁 
簡介 
最新消息 
年度計劃 
訓練課程 
合唱音樂賞析 
[合唱簡史
[合唱教學
[合唱曲析
[童謠解析] 
藝文同好 
與師長有約 

 

 

〔民謠〕 〔閩南語童謠〕 〔閩南語童謠創作重點〕

〔童謠與童詩的區別〕 〔童謠的變形〕 〔童謠的結構〕

民謠

  民謠是作者無從考,初生年代和產生緣由亦甚難考究,經由代代口授相傳下來,具有民族或鄉土性的歌謠。
  創作民謠,另稱鄉土歌謠,是作曲家擷取傳統自然民謠的風格和精神,所譜創之富有鄉土風味的歌謠。
  一般所謂之『台灣民俗歌謠』,基本上應可包涵古老自然民謠及富有濃郁台灣鄉土氣息的創作歌謠。
 

閩南語童謠

  唸謠唸起來真是有「原味」,是民間文學的瑰寶。但是光唸仍不夠盡興、過癮,於是唸著哼著就唱起來了,成為民間傳唱的童歌或兒歌。這些曲子有的是隨著唸謠自然而然產生的,有的是有心人士把它慢慢收集起來譜上簡單的曲調而傳唱開來的。比如說著名台灣本土音樂家呂泉生、林福裕先生等人就曾採擷傳統唸謠而加以譜曲、成為傳唱一時的「搖嬰仔歌」及「板橋查某」等。

  基本上目前流行的閩南語童謠在詞曲的產生上分為下列幾類:

  一、完全不知詞曲由來,係祖先流傳下來的,這又分為可唱的及沒有曲調的,且又分全台灣的及地區性的。
  二、詞是祖先留下的,但曲是後人編的,且知道是誰編的,這中間又分為保留原詞及修改過的詞意。
  三、詞曲都是近代創作家編寫的,有名有姓。

  第一類,當然就是傳統童謠。第三類當然就是創作童謠,而第二類的定位較為複雜,是新舊融合的創作,但不論第一類還是第二、三類,只要是用閩南語來傳唱的,都稱為閩南語童謠(也有人說成台灣童謠,亦有其立論基礎)。雖都各有不同的風味,但同樣的都芬芳醉人。

  假如要說台灣創作童謠明顯的起跑點,那應該要追溯到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當年施福珍先生在員林家商擔任音樂老師,暑假的午後,他的午睡被幾名頑皮小孩子吵醒了,原來夏日炎炎把柏油路晒融了,赤腳粘到了腳:「點仔膠,粘到腳」。這樣一句輕鬆而押韻的童語,使他靈感大發,五分鍾以內,他完成了堪稱為閩南語童謠文藝復興之作───「點仔膠」。那天之後,施先生他蒐集、他編曲,一首首藉傳統唸謠而改編的閩南語童謠出現了,這些童謠並沒有在學校中教唱,卻在童子軍、救國團等社團中散播開來。為此,他遭到校方責問,因此而辭去了教職,他的後半生以改編、創作、教唱、推廣閩南語童謠為職志。簡上仁先生說:「他被大家尊稱為台灣童謠的園丁。

  閩南語童謠蓬勃興起是這幾年的事,隨著本土文化的抬頭及母語教學的需求,閩南語創作童謠如雨後春筍。閩南語傳統童謠,傳統兩字非常廣泛又模糊。早自荷鄭時代,近到光復後,凡是沒有名分的閩南語童謠都屬於傳統童謠。所以在前面所說的三類中,第一類是純粹的傳統,第二類是改編的傳統,而令人感到有趣的是第二類遠多於第一類。
 

閩南語童謠創作重點

 一、要深切了解閩南語。
 二、善用俗諺及俚語。
 三、簡短、順口。
 四、豐富的想像力。
 五、生活周遭的題材(符合現代的題材)。
 六、要有押韻。
 七、要有教育意義。
 八、作曲時注意原來閩南語的高低八音,以免唱出來是其他的意思。
 九、兒童的演唱技巧有限,不要高於八度音也不要低於八度音。
 十、避免生澀的詞彙。
 

童謠與童詩的區別

 一、童謠有較為規制的句型,童詩則否。
 二、童謠講究押腳,童詩則否。
 三、童謠多半較短,童詩不受限制。
 四、童謠較為淺易,童詩的文學性較高。
 五、童謠譜曲容易,且容易傳唱,童詩則否。

童謠並非只是說、學、逗、唱的遊樂工具,它還肩負著孩童教育重任。
 

童謠的變形

  童謠既然是口耳相傳而不必經過文字,而且以生活周遭的事物為材料,於是童謠常有變形的現象,依其發生情況可將之分為二類:

一、無意的

  無意的改變通常由於記憶不全,或口耳之誤,因為記憶不全所以詳略互異,因為口耳之誤,所以誤此為彼,但卻也因此提供兒童自我彌補的創作參與。

二、有意的

  有意的改變便是傳播者創發的介入,其原因有時因為對於原來內容的不滿意,有時因為風物或方音的差異而不得不做改變,而風物與方音的差異如果傳誦者不加以改變,則必限制了該童謠的擴散,除非改變內容,否則在不同口音地區,便難以傳誦。總而言之,不論有意或無意的改變,這種變形的現象經過輾轉傳播,難以查證孰正孰變。人人可以參與,自以為傲,正是童謠引人入勝的所在。
 

童謠的結構

  一、節奏

  節奏為童謠的根本,其節奏不外「整齊式」與「變化式」二種,所謂整齊式,指全篇皆由一定字數的句子所組成,因為整齊句式的開展,需要掌握相當程度的語言支配能力,但如果過長容易形成單調的感覺,對兒童而言難以接受,是故整齊句式比較少見,而且篇幅也較小。因此,童謠的節奏可以說是以變化句式為生命,變化句式並無複數成組的限制,並且可以隨時換韻,換句話說,變化句毋寧是換韻為要件。

  二、技巧

  賦比興三種詩法,在童謠可說大多數為直述的「賦」,再加上少數的「比」,而「興」則往往只不過是用以「起韻」而已,因此,最常見的技巧便是「形式」誘導思考與聯想的問答法、數序法、對應法、重複法、頂真法,尤其頂真法以前句的句尾做後句的句頭,可以無限開展,差不多可說是長篇童謠的一大法門,是兒童最容易學習也最容易獲得成就感的技巧,當然,以上五種方法混合使用更可以充實童謠的生命。
 

Copyright 2004 DaAn Music Teachers All rights reserved
tina.jones@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