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補臉天使>成長背景 |
羅慧夫三個月大時和祖父合照。
高中畢業的羅慧夫(18歲)
與他最愛的狗兒傑克。 (1944年)
大家庭裡的獨子
為台灣這片土地無私奉獻的醫療宣教士—山姆•羅慧夫醫師,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九日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城鎮,是家中唯一的小孩,當時美國經濟大蕭條,因為家裡不富有,得在下著大雪的清晨出門送報,並且在週末還要去農場工作,但他並不覺得比其他孩子命苦。雖然辛苦卻養成他勤儉刻苦耐勞,來台灣,果然和台灣的打拼精神一拍即合,一點也不會文化適應不良。
立志成為『老鷹童軍』
雖然山姆的同年一直都得工作,但總是會擠出時間與朋友玩樂。他喜歡足球,高中是美式足球校隊的後衛。在童年記憶中,羅慧夫最喜歡參加美國童子軍。他說:『童子軍可以培養一個人的領導能力,你可以領導幾個小童軍,成為巡邏隊的隊長;如果表現得好,你還可以成為團長的助手。』羅慧夫太太白如雪說,羅慧夫一輩子都是勞碌命,不但自己拼命工作,也拿這個標準要求別人。過去忙碌了大半輩子,大老遠從台灣退休回到美國,他終於有時間游泳及打高爾夫球、網球了。
憧憬海外宣教工作
宗教生活是他童年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僅父母及親戚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教會裡常有人由非洲、阿拉伯、中國或其他地方傳教回來,分享他們的福音工作,山姆總是受到很大的鼓勵,『因為大人都很尊敬他們』。因為這些經驗,他對海外宣教士是不陌生的,只是他從來也沒有想過多年以後,他也會變成海外宣教士,不時就要回美國的教會演講及募款,分享在海外工作的成果。
年輕時美麗大方的白如雪。
〈1959年〉
確立人生目標
高中畢業後,他決定去當兵。在海軍待了兩年多,在開刀房當個技術助理,學會如何在實驗室做些檢驗。這些經驗對他很重要,一是讓他更確定要當個外科醫師,另外是在退伍後,可以立刻在當地醫院找到一份檢驗的工作,準備念醫學院的學費。多年之後,他來到台灣行醫,被人發現有時這個美國來的醫院院長會自己下手術檯,捐血給缺血的病人,被人傳為了不起的善行。不過,他覺得沒什麼大驚小怪,在念醫學院時常賣血賺錢付學費。大學畢業後,認識了露西,長達一生的故事就此展開。
夏禮文卸任返美,羅慧夫夫婦到機場送行。〈1959年〉
意外的召喚
一九五九年,是羅慧夫醫師住院醫師訓練的最後一年,他和露西正在找適合的地方開業,但還沒決定到底去哪裡。一天晚上,朋友貝德曼醫師 (Dr.Beldman) 拿了一封信給山姆。那是一封來自台灣馬偕醫院院長夏禮文 (Dr.Clarence Holleman) 醫師的信,徵求一位宣教士醫師到台灣。夏禮文是美國人,後因太太無法適應台北潮濕的氣候,必須回美國靜養,因此寫信到美國徵求醫師來台灣接手馬偕醫院。他和妻子看了信之後,便有點心動,就這樣通信了兩三個月,都在討論去馬偕醫院當宣教士醫師的可能性。
最後的答案
自從教會知道他們有意成為宣教士之後,牧師和所有信徒開始為他們的決定禱告。兩三個月過去了,答案是:台灣。決定後,教會幫這對一無所有的小夫妻採購到那個遙遠又落後的地方。就這樣,一九五九年九月,他們搭火車到了美國西岸的舊金山 (San Francisco),航向東方的慢船,載著他們航向廣闊無邊的太平洋。
參考資料:
梁玉芳著(2000)。《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臺灣行醫四十年》。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圖片來源:
梁玉芳著(2000)。《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臺灣行醫四十年》。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