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臉天使
生平記事
成長背景
航向台灣
奉獻台灣
開創革新
專業醫療
仁心仁術
大愛永存
台灣之子
開創革新 目前位置:補臉天使>開創革新
alter text

離開馬偕之後,羅慧夫轉任長庚醫院創院院長。(1977年)

培養醫務管理人才

走馬上任馬偕院長的羅慧夫心裡明白,馬偕的問題不是他的能力可以解決的,心裡打定主意要找個有企業管理背景的人來幫他。一九六O年年底,由長老教會推薦,一個剛從台大商學系畢業的青年就是張錦文,自此和羅慧夫成了最佳拍檔。當時馬偕從沒有用過大學生,員工薪水最高就是高職生,張錦文的薪水比照高職生,一個月六百元新台幣。後來他才知道這六百元,董事會並不願意支付。羅慧夫二話不說,由自己的荷包拿錢出來,張錦文的職位就是「院長秘書」。 羅慧夫跟張錦文說他的理想:馬偕要像美國醫院一樣,由「醫務管理」專才的人來擔任院長;他打算向董事會爭取,送張錦文出國留學「醫務管理」,好回來接任馬偕院長。日後一路協助規劃長庚、奇美、新光、成大、門諾等大型醫院的張錦文說:如果說他這一生在「醫務管理」有什麼成就,這一切都是因為羅慧夫的引航,「沒有羅慧夫就沒有張錦文。」

alter text

1959年,羅慧夫到台灣時的馬偕醫院。

革除醫院弊端

羅慧夫最怕捐錢的外國人到醫院參觀廚房,因為當訪客看到老鼠在醫院廚房橫行時,還有人對馬偕有信心嗎?那時大家都窮,營養部常有人將醫院的菜帶回家煮。張錦文把床搬到廚房,就近監視。營養部老是虧錢,一定是採購有問題。張錦文抄下廚房開的菜單,早上五點自己到菜市場查價,發現進貨給馬偕的菜商居然是以一倍的價錢賣給馬偕,不虧錢才怪。張錦文於是把菜商找來,叫他立刻減價,否則換人進貨。自此營養部轉虧為盈,醫院決定把破舊不堪的廚房重建,這是馬偕醫院現代化的第一棟新建房舍。醫院帳目很亂,有時小姐看不懂藥單或開刀紀錄的英文就跳過去;半夜醫師被叫來開急診盲腸,開完刀後就直接回家懶得寫報告,當然這筆帳就漏列,這些就足以讓馬偕財庫損失很大。因此,每天黃昏,別人下班後,羅慧夫長和張錦文常常在夕陽下散步討論馬偕的各種改革。

alter text

蘭大弼醫師。

嚴格正直的院長

羅慧夫規定,以後人事任用權是屬於院長的,他不再任用任何董事的親戚。他認為,醫院用人應該按照資格及能力,而不是靠關係。這個規定卻埋下了他和董事會部分成員不合的原因,有人不欣賞他的強勢作風,希望他早日辭職。 羅慧夫長超量工作,一天開十幾台刀;深夜急診時,他也會出門來看急診。勞累再加上這些人事紛擾,種種壓力讓羅慧夫病了,當時馬偕醫師找不出原因。後來是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英國籍的蘭大弼醫師(David Landsborough)北上來看他,並診斷出是「結節性紅斑症(Eythema Nodosum)」。蘭大弼認為,這種病是壓力引起的,只要按時吃藥並多休息就可以了。巧合的是,三十多年後,他們同一屆得到衛生署頒發的「醫療奉獻獎」,兩人再度相逢,只是年少不再,青春同樣是奉獻在這個小島上。

參考資料:
梁玉芳著(2000)。《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臺灣行醫四十年》。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圖片來源:
彰基醫院 http://www2.cch.org.tw/history/story6.htm#(2)
梁玉芳著(2000)。《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臺灣行醫四十年》。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