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臉天使
生平記事
成長背景
航向台灣
奉獻台灣
開創革新
專業醫療
仁心仁術
大愛永存
台灣之子
仁心仁術 目前位置:補臉天使>仁心仁術

 

由於馬偕醫院已無法容納聞名而來的病人,所以羅慧夫與張錦文提出了擴建計畫,然而此一計畫卻遭到董事會的反對。使得馬偕停滯不前,再加上長庚是一個可以讓他發揮的地方,因此一九七四年張錦文與羅慧夫陸續離去,盼望能有繼續發揮服務的空間。

alter text

三代醫生合影,圖左至右:長庚顱顏中心研究員波利、羅慧夫、布洛斯馬,陳昱瑞。(1996年)

alter text

羅慧夫的學生們將他們的學術研究成果集結成CD,以感師恩。(1999年)

建立台灣整形外科王國

羅慧夫擔任長庚醫院院長兩年,即功成身退,轉而專注整形外科手術研究。但這兩年的努力,改造了台灣醫療的制度與環境,培育醫護人才。羅慧夫帶著栽培出來的年輕醫師轉戰各個研討會場,發表一篇又一篇令人驚喜的論文,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已在國際上成為響亮的招牌,美國、加拿大等國來台取經的醫師人數漸多。

學生眼中的羅慧夫

在學生眼中,羅慧夫是個既嚴格又民主的老師。羅慧夫從不吝於讚美他的學生,學生老教不會,他也會在手術房裡吼著:「No,No,Stupid!」但當學生終於開於開竅了,他也會開心地誇你:「good job.」。

羅慧夫愛護學生,愛他們的方式就是嚴格的高標準。羅慧夫的學生陳國鼎回憶,有一次他為病人縫線,羅慧夫由他身後走過,探頭望了一眼,說:「不行,差太多了,拆掉,重縫。」陳國鼎說:「差太多是多少,零點五釐米!老師對我們的要求是到這個地步!」

alter text

培養學生的專長,羅慧夫為台灣醫界奠下成功的基礎。(1978年)

堅持專業分科的醫療

羅慧夫鼓勵每個醫師應發展自己喜歡的專業,這個專長必須是台灣沒有的,或是病人非常需要的。他有時會拿著排好的手術時間表檢查,看到醫師開了別人更專長的手術,他馬上打個大叉,走到那個醫師辦公室,直接說:「嘿,這種手術,你不能再做了,你該轉借給別的醫師。」當學生學成回國後,羅慧夫是貫徹「術業有專攻」的實踐者,當年的學生都可以變成是他的老師,也因為這份尊重,讓他的學生更愛他。

實現「顱顏中心」的夢想

一九八七年,長庚醫院「顱顏中心」成立,是全台灣第一個落實專業分科、講究科技整合的全人醫療服務團隊。為唇顎裂新生兒打造的溫馨診間裡,會有人傾聽父母焦急的問題,也會有人告訴你如何照顧唇顎裂新生兒。

alter text

至馬祖義診,從小船接駁運送藥品物資的情形。(1962年)

視病如親的醫病關係

有病童的家長因為怕醫療費太貴,不敢回診,羅慧夫會請人打電話去,要家長只管來,錢的事情不用擔心,因為醫院有社會服務基金幫助貧窮的病人,甚至不收病人的手續費,還拿錢給社服部指名幫助某位病人,他不想讓病人覺得欠他,他盡力維持受助者的尊嚴,讓病人以為是社服部出的錢,就不會不好意思找羅慧夫看病。

揚名國際

alter text

獲頒整形外科最高殊榮的麥林尼克獎。(1994年)

alter text

頒獲麥林尼克獎殊榮,羅慧夫的努力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1994年)

一九九四年獲得美國整形與重建外科學會的麥林尼克獎,這個獎是國際整形外科地位崇高的榮譽,自一九七九開辦以來還沒有美國人得過,居然是個住在台灣三十多年,講台語的美國人。 羅慧夫認為,全世界各地醫學中心有四十位以上的整形外科的專家曾經協助訓練過長庚團隊派出去的種子,長庚整形外才得以快速發展。

羅慧夫在得獎致致詞表示:「呼籲作為地球村公民的責任,協助發展中國家醫師的再教育以及訓練醫護人員是非常的重要。長庚團隊是最好的証明,當長庚團隊發展成熟時,回饋國際社會是我們的責任。我建議美國整形及重建外科學會及政府應支持落後國家的醫療教育計畫。」

 

 

 

參考資料:
梁玉芳著(2000)。《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臺灣行醫四十年》。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圖片來源: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回頂端